Search

吉爾家

  • Share this:

【Lara扮大象】
(11m28d)

猶記幾年前剛到澳洲幼稚園上班,我發現容易混淆的不僅有人類語言,還有動物叫聲。

就拿最簡單,在臺灣處處可見、澳洲家家為伴的狗,我對孩子說「汪汪!」他們只是眨巴著眼睛,一副不解。

「是 woof woof !」丹尼爾更正。

公雞呢?
「咕--咕咕~~」我企圖以最雄糾糾的氣勢呈現公雞的英姿。
「Cock a doodle doo!!(咖可嘟兜度)」丹尼爾再度糾正。我大概練習不下百次後舌頭才沒打結。

青蛙?
「呱呱呱」還用說嗎?我語帶輕蔑的想著。
丹尼爾不解,說那明明是鴨子的叫聲。青蛙該是「rabbit, rabbit!」

豬?
「oink( 喔 印可)」比臺灣的豬叫聲含蓄容易一點。

牛?
「哞~~」
「moo~~」英語牛大概比較喜歡用鼻子發音。

鳥?
「吱吱/啾啾」
「是tweet tweet! (挺像台語的搥搥)」丹尼爾則又說吱吱會和老鼠撞聲。

猴子?
「吱吱......」
「......」又和老鼠撞聲。
「嗚嗚啊啊, 嗚嗚啊啊」(伴隨抓癢的姿勢)

馬?
「臺灣不常見到馬,不曉得。」我說
「Nei~~(內~~)」

綿羊?
「咩~~」
「Baaaa~~(把~~)」啊?我已經開始頭暈。但是孩子們朗朗上口的童謠"Ba ba black sheep" 就是這麼教的。(而山羊叫聲又不同了,音我不會發。)

蜜蜂?
「嗡嗡嗡」
「buzzzzzzzz.....(大概是模擬蜜蜂振翅而來)」

鱷魚?
「臺灣沒有鱷魚,除了動物園(吧?)」
「snap! snap!」又是模擬鱷魚張嘴闔嘴而來。

討論到最後,兩地相同的動物叫聲大概只有貓咪,蛇,和大象等等......於是在和Lara 共讀幾個月的故事書以來,在叫聲不易混淆的情況下,她首先學會了大象的叫聲。也許因為手勢搭配(示意大象長長的鼻子) 幫助孩子記憶更清楚;只是在這之前,媽媽要有不怕被寶寶或旁人笑姿勢誇張或聲音可笑的心理準備,每次共讀都要像演話劇般才能吸引小寶寶注意力。但看到孩子有了共鳴,那就是讓父母繼續努力的最佳鼓勵!


Tags:

About author
這裡是澳洲吉爾家! 麗莎,生於臺灣八零後。 異鄉遊子,在此紀錄一家四口的生活喜樂與哀愁、以及陪伴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歡迎你/妳一起和我們啜飲育兒苦水樂事,或分享生活中的小確幸! We are a family of 4: Mum,Dad,Lara, Brandon! Here is the place we share our daily life/ parenting/ Mandarin Learning in Australia. Welcome to share your thoughts and have fun with us!
Lisa,生於台灣80後,目前與先生與兩個孩子定居澳洲布里斯本。在此分享澳洲親子生活,些許人生反思,以及陪伴兩個孩子學中文的旅程。
View all posts